法律与传媒分院文化与传播研究学科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15年)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1-03-11文章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法律与传媒分院文化与传播研究学科发展规划纲要

(2010年—2015年)

    本学科在师资队伍、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学科平台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基础。分院现有高级职称人员10名,占33.3%;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6名,占20%。此外,还有6名老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从2005年至今,共发表一级论文26篇,二级论文92篇,一级论文和二级论文数量均超额完成任务。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14项,地市级项目62项,横向项目55项。每年科研经费均超额完成任务,比如2009年经费指标120万,实际完成科研经费234万。近几年实际完成科研经费500余万元。

   在各方的支持下,通过几年努力,已经建成了4大重点研究平台,分别是:1.宁波市文化产业研究基地,2.宁波市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3.宁波市广播电视监测评价研究中心,4. 宁波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战略合作项目“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参与了宁波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战略合作项目“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此外,还与鄞州电视台、溪口旅游集团等宁波当地机构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方面来看,本学科在宁波市内已稳居第一,并在省内处于前列,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现行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新闻传播学类”下设新闻学、广告学等专业(参见附表一)。在“法学类”下设有“法学”专业。本学科包含了新闻学、广告学、法学三大专业,与现行专业高度吻合,可以为本科学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从根本上推动本科教学的发展。

 

附表一:本学科方向与本科专业、二级学科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学科设置的方向

本科专业

二级学科

新闻传播

新闻学

新闻业务、广播与电视,新闻事业经营

文化传播

广告学

传播学,新闻与传播学其他学科

知识产权与法治建设

法学

部门法学,国际法学,法学其他学科

 

    根据国家产业目录(见附表二),本学科与“文化产业”直接对应,所以,本学科主要服务于宁波市的文化产业。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中,本学科一直围绕着文化产业研究开展科学研究,并被学院列为一类重点学科。本学科在文化产业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被公认为宁波市最重要的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文化产业在国外兴起于20世纪后期。2000年,国内首次确认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不过,全国各地对文化产业都非常重视,把它当作增强软实力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又把它当作是应对危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大举措。国务院于2009年7月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温家宝总理在不久前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因此,本学科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附表二:《文化产业分类大纲》国家标准

 

2部类

3层次

9大类

文  化

 

 

 

 

产  业

文  化

 

 

 

服务业

文化产业核心层

(一)新闻服务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四)文化艺术服务

文化产业外围层

(五)网络文化服务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七)其他文化服务

相关文化

服务业

相关文化产业层

(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根据现行的学科目录,本学科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一级学科,下分“新闻业务”、“新闻事业经营”、“传播学”等二级学科(参见附表一)。所以,在“学位点与产学研平台有机结合的双轨学科体系”建设中,本学科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本学科的学位点与产学研平台是高度一致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学位点建设需要产学研平台,产学研平台是学位点的坚强支柱。这就意味着,建设好以文化产业研究为特色的产学研平台,实际上也就促进了本学科学位点的建设。因此,我们将采取四大措施。一是继续建设好现有的宁波市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宁波市广播电视监测评价研究中心,宁波市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平台。二是依托浙江大学,积极参与专业硕士点的申报。三是充分利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的契机,争取建立全国性的学科支撑平台。四是拓展新的研究平台,特别是与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研究平台。

    本学科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它包括“新闻学与传播学”和“法学”两个一级学科,覆盖了“新闻业务”、“新闻事业经营”、“传播学”、“部门法学”、“国际法学”等二级学科(参见附表一)。为了凝练方向,我们以“一大龙头,两块基石,三个领域,四条措施”对所有相关学科进行统领。一大龙头,就是文化产业研究。或者说,所有这些学科都集中到文化产业研究这个方向上,都围绕文化产业研究这条主线开展研究。二块基石,就是①基础理论研究,②实际应用研究。三个领域就是指①新闻传播研究,②文化传播研究,③知识产权与法治建设研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本学科必然包括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两大部分。所有的实际应用,都是建立在基础理论之上的,离开的基础理论的指导,实际应用就不可能存在。这样,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这两大基石,其实就分布在新闻传播研究,文化传播研究,知识产权与法治建设研究这三大领域中。或者说,每个领域中,都包含了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

    为了确保研究方向的凝练,我们的具体措施有四条,即前面所说的“四条措施”。第一条是在队伍建设上,只引进学科方面所需的人才;如果教师要外出进修学习,必要符合学科方向,否则不予批准。第二条是在科研经费上,只资助与学科方向相符合的项目。第三条是在科研奖励上,只奖励属于本学科方向的论著及成果。第四条是平台建设上,致力于建设与符合学科方面的研究平台。

    本学科设置的方向为:新闻传播,文化传播,知识产权与法治建设。从附表一中可以知道,前两个学科方向本来就同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相互之间联系密切,高度重合,都属于同一个学位点。一旦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允许我院申报学位点,那么,我们将集中力量申报“新闻学与传播学”硕士点。如果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允许我们申报专业硕士,那么,我们就集中申报“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如果国家新增“文化产业研究”学位点,或者允许我们自行设立专业硕士点,那么,我们就集中力量申报“文化产业研究”学位点。如果我们既可以申报“新闻学与传播学”和“文化产业研究”,那么,我们就选择“文化产业研究”进行申报。也就是说,如果国家在政策上对我院完全放开的话,那么,我们第一选择申报“文化产业研究”专业硕士点,第二选择“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点,最后选择“新闻学与传播学”科学硕士点。此外,由于国家的硕士学位政策正在变动之中,所以,我们也将抓住一切机会,随时根据政策的变动(特别是学科目录的变动)主动申报相关的硕士点。

    更加重要的是,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将法学专业整合到“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具体途径“双轨融入”。这里的双轨,一是指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二是指新闻传播法研究。法学专业的教师通过这两条具体的科研途径,加入到“新闻学与传播学”中,并且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进而使其成为我院“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特色。目前,全国的新闻传播法研究虽然比较热门,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科归类并不明确。我们将利用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新闻传播法方面的研究机构,并且争取在短时期内产生全国性的影响。

    在编制许可的范围内,将从浙江大学及其他重点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引进学科建设所需的研究骨干,特别是既具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级研究人员,主要领域集中在新闻传播学,广告学,民商法,新闻传播法等方面。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起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以博士为主体的优秀团队,内部团结高效,对外勇于开拓,全面发展,在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方面都能取得突出成绩,通过学科建设,切实带动实践性教学的建设。具体计划及措施可参见每个学科方向的计划。

    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宁波做老大,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海外有声音。我们的标志性成果是:

1、在项目上,形成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级项目和市级项目的完整序列;

2、在论文上,在权威刊物及一级刊物上发表一些能够引起学术界及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有影响的重要文章;

3、在著作上,在国家级出版社中出版系列丛书;

4、在现实问题研究中,推出能够受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有影响的重要咨政报告;

5、加强与浙江大学相关学科的合作,积极参与专业硕士点的申报与建设,为今后独立申报硕士点打下基础;

6、扩大与宁波市政府的合作,巩固和发展社科研究基地;

7、争取与国家相关部门合作,在两年内建立起国家级的研究基地;

8、积极与企业界联系,在一年内建立起有一定影响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并且带动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

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队伍建设。

人才引进:引进相关专业学术骨干6人(正高级职称或博士以上人才)。

2010-2012:引进3人;2013-2015:引进3人。

队伍培养:培养教授3人:2010-2012:培养1人;2013-2015:培养2人。高级职称与博士比例60%。国外进修培养教师3人次及以上。

开放程度:院外专家人数4人;参与院外科研基地及项目研究。2010-2013:主办、承办或参与全国性会议3次。

第二,条件建设。

重点学科:

    整合院内外资源,打破校企、校校合作壁垒,共建、共享学科资源,形成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实用高效的开放式学科平台。争取建成市重点学科,参与浙江大学专业硕士点的申报与建设。

产学研平台:

    合作建设宁波市范围内的产学研创新联盟或基地,独立或合作争取省级以上平台(如果省里对我院开放),合作建立全国性的研究基地(中心)。

第三,人才培养。

    形成能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对行业、企业经营管理及技术人才能力提升的培训辐射源。争取实现以下2个目标:一是承担市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获市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团队、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荣誉。二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成果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一定促进作用。积极承担省级和市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及其他相关荣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作用明显。

2010-2012: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承担市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项;

2013-2014:承担省级教改项目1项或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或其他荣誉奖1项;争取国家级教学成果或项目1项。

第四,科学研究。

   科研经费:争取年均院外科研经费110万。科研项目:争取国家级项目3项;或重大横向项目(单项≧10万)5项、或重大横向项目(单项≧30万)2项。

    论著:争取权威期刊论文6篇、或SCI、EI论文24篇、或一级论文24篇、或优秀著作9部。

成果奖励:争取获市级二等奖。

年度分解:2010-2011:发表一级以上刊物6篇,获得重大横向项目1个;2011-2012:发表一级以上刊物6篇,出版著作2本,争取获得国家项目1项;2012-2013:发表一级以上刊物6篇,出版著作2本,获得重大横向项目1个,获得市级以上奖励1项;2013-2014:发表一级以上刊物6篇,出版著作2本,争取获得国家项目1项。

第五,社会服务。

    成果应用:努力争取成果转化后创造较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或地方重大咨政项目5个。社会培训:积极承担或主要参与相关行业高级人才培训。

年度分解:2010-2011:积极承担有关高级人才培养80人次;2011-2012:积极承担有关高级人才培养80人次 ;2012-2013:积极承担有关高级人才培养100人次,完成地方咨政项目2个;2013-2014:积极承担有关高级人才培养100人次。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