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我校智库发布2024年宁波法治化营商 环境建设十大事件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5-01-10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刚刚过去的2024年,宁波继续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发力,更加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减少多头执法与重复检查,为企业筑牢法治屏障。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公共法律服务不断优化,线上线下平台融合发展,出台多项涉企政策文件,精准解决企业经营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依法为企业保驾护航。在甬企业家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宁波营商环境连续5年稳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

宁波市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基地作为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智库,浙江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研究智库联盟成员,联合宁波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公法研究所,盘点2024年度宁波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领域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开创性的重要事件,对其重要性、影响力、可持续等维度开展综合评估,评出2024年宁波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十大事件。


2024年宁波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十大事件


一、宁波出台统筹行政检查计划实施办法

为推进行政执法改革、提升行政执法质效、优化营商环境,着力破解企业反映强烈的重复、多头、交叉、任意检查扰企扰民和监管缺失缺位等问题,宁波市综合执法指导办探索统筹行政检查计划,在浙江省内率先制定《宁波市统筹行政检查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建立健全“年计划、月安排、周执行”计划统筹运作机制。统筹规范各部门各层级的行政检查计划,切实减少行政检查扰企现象。分三阶实施,市级层面抓统筹、强指导、重监管,区县层面抓执行、强机制、重落实,镇街层面抓实战、强执行、重处置。今年全市综合执法办共收到各类行政检查计划需求1198件,统筹后发布多部门联合检查“月计划”688件,计划统筹率达到55.76%,行政检查量同比下降43.12%。从源头上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计划,不仅有效破解了重复检查、多头检查顽疾,还有力推动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走深走实。宁波新创的统筹行政检查在全省综合行政执法领域推广。

二、宁波建立商业秘密刑事保护体系

立足制造业大市、单项冠军之城的经济特点,宁波市公安局成立浙江省首个市级知识产权犯罪侦查支队,构建商业秘密刑事保护闭环体系。自主建设制造企业商业秘密风险预警感知平台,打通公安、经信、人社、市场监管等10部门的系统数据,覆盖700余家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重点企业。组建168人的知产警官团队,对重点企业上门体检,累计出具体检报告1500余份,提出防范建议150余条,开展法律咨询、行业指导、专业意见200余次。细化重点领域保护名录,将侵犯国家重点战略布局产业、本地龙头企业核心技术等行为作为重点方向,开展商业秘密窃取、流转、接收等全链条查处打击。健全涉新能源汽车企业刑事案件快速反应服务延伸机制,以侦破新能源汽车商业秘密案为契机,建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中心。凝聚司法保护合力,会同检法部门制定《商业秘密保护协同联动机制》《规范知识产权案件快速协同办理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 2024年帮助被侵权企业成功挽回损失1亿余元,侦办商业秘密案件数、涉案金额均居全省第一。相关工作在全国公安机关培训会议作经验交流。

三、宁波全面推进卫生健康领域法治重点城市建设

2023年宁波市入选全国首批卫生健康领域法治重点城市,2024年宁波市卫健委、海曙区卫生健康局、鄞州区卫生健康局推出一系列增值化政务服务举措,努力打造最优卫生健康政务环境。率先探索涉水产品卫生许可审批改革,实施“医疗机构开办一件事”,为群众提供“网办”“掌办”“即办”高效便捷服务。从企业申办到领证的周期从7-8个月缩短到1-2个月,法定审批时限缩短到3个工作日,助力宁波泰康脑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在宁波落户。数字赋能政务升级,卫生健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保持在95%以上,实现80个许可备案事项在20小时内审批完成,办结率达95%,企业所需提交的资料量减少了近三成。推行非现场监管模式,推行综合监管“三书同达”对公共场所禁烟、酒店清洗保洁职业等开展远程云监管,全市共接入3696家单位,实现无感检查,积极引导企业完善内部合规管理制度。推行首违轻微不予处罚,2024年全市各级卫生健康部门作出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案件350起,占卫生行政处罚案件10.45%。2024年两次在国家会议上作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典型经验报告。

四、江北区实施行政执法领域“预约式”行政指导

2024年1月9日,江北区司法局、区综合行政执法指导办制发《宁波市江北区推进行政执法领域“预约式”指导服务改革实施方案》,探索企业主动预约、政府上门指导服务机制。聚焦便捷高效,搭建咨询受理一个平台。在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设立“预约式”涉企指导服务窗口,开发线上预约一键通,设立服务专线电话,建立统一登记、分流交办、会商处理、跟踪督办、办结反馈机制。组织编制《行业企业常见违法风险隐患防控清单》,释明行业监管要求及防治建议。服务流畅明晰化,出台《江北区行政执法领域“预约式”涉企指导服务指引》,推行“好查评”制度,提升企业办事的体验感。组建专家顾问团,从行业监管部门和第三方服务机构聘任33名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以相对独立身份为现场服务提供专业支持。形成指导教科书,组织执法部门、行业和法律专家编制《江北区企业行政合规分类指导清单》,覆盖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应急消防、生态环保等17个行业领域、209个常见高频事项。截至目前,专家共参与入企指导260多次,协助企业纠治各类风险隐患150个,提供专业建议80多条。全区已对1225家企业开展指导服务,指导企业靶向整改违法风险及安全风险2300多个。通过企业自愿预约、部门组团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预防式、综合性、跨部门联合指导,及时帮助企业排查防范、识别整改违法违规风险隐患,推动实现企业经营减负。

五、慈溪市推进行政执法领域第三方服务规范管理

    针对企业反响强烈的第三方辅助服务扰企问题,慈溪市司法局履行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职能,探索行政执法领域第三方辅助服务规范化改革,研究制定全省首个县级规范《全市行政机关委托第三方辅助服务规范管理办法(试行)》,配套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实施细则,提升管理办法的可操作性。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求,对全市行政机关及镇(街道)委托事项、委托内容、委托依据等具体情况进行系统排摸,形成《2024年慈溪市行政执法领域委托第三方服务事项清单》。建立准入联审机制,财政、编办、改革办、司法行政等部门对辅助服务事项的合法性、必要性、可行性开展联审,最终确定2024年委托第三方辅助服务事项共26个,其中需入企检查的22个、非直接涉企4个,并向社会公示。实施合同备案,行政机关与第三方服务机构签订合同后,需将最终确定的项目名称、法律依据、委托期限等具体内容报同级司法行政部门备案。一年来,企业对第三方服务满意度从2023年的76.4%提高到90.9%;委托第三方服务事项减少18.5%、节约财政预算资金4.92%。

六、宁波打造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试点样本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积极探索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模式变革,加大感知网络体系建设力度,构建应用场景和算法模型,打造生态环境数字化指挥中心,做到执法监管与服务企业并重,成功落地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试点。建强监控网络,形成非现场监管感知体系。投入运营2.5万台(套)检测监控设备,建成覆盖全市域的环境检测体系、覆盖全类型的监控体系以及全要素的空间监管体系。建强应用场景,完善非现场监管算法模型。建设20余个不同类型的应用场景,3类70条算法规则,实现系统化智慧预警。建强指挥中心,形成灵敏高效的指挥中枢。统一的数字化指挥中心,解决了“系统多、信息散、共享难、反应慢”的难题。全年指导帮扶正面清单企业整改环境问题4000余件,环保管家累计服务企业11200余家次。制定实施轻微环境违法行为从轻、减轻、免于处罚事项清单,累计减免罚款近3000万元。全市通过非现场监管减少执法次数近2000次,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10年上升,企业违法行为5年下降55%。工作成效被中国环境报、浙江日报等宣传报道。

七、宁波创新治理机制打造“无欠薪”城市品牌

宁波市创新欠薪治理机制,大力实施“源头治理提质、联合共治提效、强基固本提能”三大行动,全力实施《宁波市打造“无欠薪”城市行动方案(2023-2025)》,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通过制定“一套清单”,建立“联合交底”机制,人社部门每两月向欠薪隐患大、线索多的属地基层政府和企业“点对点”送达“通报提示单”,压实施工单位“无欠薪六项制度”责任。联审“一张榜单”,建立多部门联查联惩机制,并在跨部门、跨领域协作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开展联合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增强联合打击力度,加大对联合惩戒对象的检查力度,严惩恶意欠薪行为。同时实施“红黑榜”信用评价,对列入“黑榜”企业从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资质管理、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限制。打造数字化智能监管体系,建立欠薪线索件移送办理机制,实现对全市2100个项目的农民工工资发放、用工管理、专户预警等全过程闭环监管,相关经验获得人社部肯定。

八、宁波市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8月5日,宁波市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正式运行。该平台整合宁波200余个涉企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功能的全面升级,提供项目、政策、金融、人才、法治、科创、开放、数据、知识产权、兜底等10大服务板块和239个增值服务事项,集成60个涉企服务平台和220项服务资源。已上线“企呼我应”、“政策计算器”、高新企业评分、企服集市等16项重点功能。以政策服务为例,“政策计算器”“高新技术企业评分”等智能工具,能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快速完成政策申报,享受政策红利。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作为全市统一涉企服务重要载体,可为企业一站式解决“一揽子”事,为宁波市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注入了新的动力。运营服务4个月以来,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范围,上线政策1114项,诉求办理23659件,惠及企业695814家。从政府“有什么给什么”变为企业“要什么给什么”,助力增强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

九、北仑区深化跨境金融改革助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仑区发挥自贸试验区平台优势,持续深化跨境金融领域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扩大高水平开放、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中发挥积极作用。作为全国首批4个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地区之一,北仑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一次性推出涉及跨境贸易和投融资等13项跨境金融领域政策措施,赋予了市场主体更多的自主权,更好地满足企业对更高水平贸易收支便利化的诉求。截至三季度末,首批试点的13项政策已全部落地,惠及企业超470家,试点业务金额达767亿美元,规模位居4个试点地区首位。由于工作成效明显,国家外汇管理局将试点范围扩大至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海南6个省市。推广后新增优化服务贸易项下代垫或分摊业务、融资租赁母子公司共享外债额度业务等2项试点举措已率先在北仑落地,为全国外汇管理改革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十、宁波涉外法务集聚区落成

9月4日,宁波涉外法务集聚区正式在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落成。宁波涉外法务集聚区以港航企业、金融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集中驻扎的“东部新城”为核心实施范围,高密度聚集宁波海事法院、宁波国际仲裁院和30余家律师事务所、40余家金融保险机构、200余家港航服务企业等涉外资源,有效推动实现“物理整合”,致力于打造服务宁波、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全国一流的涉外法律服务新高地。除了物理上的整合,宁波涉外法务集聚区还致力于实现高端法律服务、涉外法治研究、法治人才培养、智慧法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化学整合”,以“1+N”模式进行布局,聚力打造区域内1个服务中心、1个商务中心和N个法务、泛法务机构,推动宁波国际仲裁院、宁波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宁波贸易救济研究院等机构实体入驻,加速聚拢诉讼、律师、公证、仲裁等核心法务资源,以及会计、税务、金融、海事等泛法务资源,推动建成要素资源共享、开放创新明显、“政产学研用”协同的全国一流涉外法务集聚示范区,为建设更加开放的宁波提供有效支撑。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学工办